2013-09-04 16:40:36 来源:武当山地质博物馆 作者:佚名 点击:次
1.中、新元古代裂谷演化阶段(1800Ma—800Ma)
在18亿年时中元古代的初期,沿扬子古陆核北缘地壳拉张裂开,形成裂陷槽,双峰式火山岩浆强烈喷发,并间有陆源碎屑物质沉积,组成水下喷发的基性-酸性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碎屑岩建造,为武当(岩)群之物质基础。
2.南华纪-中三叠世由裂陷槽向凹陷盆地演化阶段(800Ma—227Ma)
8亿年左右的晋宁运动,本区地壳进一步拉张裂陷,扬子古陆不断抬升,位于扬子古陆北坡中、新元古代的火山-沉积岩系由南向北发生强烈的顺层滑脱剪切作用,形成层内掩卧褶皱(图版Ⅶ-1),岩层被褶叠增厚,沿该期褶皱轴面形成新生面理(第一期片理),岩石普遍发生低级区域变质作用。与此同时,在岩层拉伸滑脱过程中,基性-酸性岩浆强烈喷发(以基性岩为主),而其未喷出地表的部分,则形成区内壮观的基性岩墙,岩性为辉绿岩、辉绿玢岩;其后经历了相对稳定的震旦纪-早古生代(680—410Ma),沉积了一套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及硅质岩;在早志留世(430Ma)又发生了一次局部陆内拉张裂陷和火山愤发,经加里东运动,全区进入了拗陷盆地发展阶段,沉积一套台地相碳酸岩和碎屑岩建造。
3.晚三叠世-早白垩世陆陆碰撞造山阶段(227Ma—96Ma)
晚三叠世初,随着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的俯冲,南秦岭地区表现为强烈的由北往南的多层次逆冲推覆构造,地壳上隆,海水退出,本区进入了陆相演化阶段。推覆构造在岩层中形成一系列推覆剪切带和代表推覆剪切作用的斜歪不对称褶皱(图版Ⅵ-1),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壳的隆升,推覆构造总的变形逐渐由韧性向脆性变化;变形体制由压缩向扭动转化,形成了北北东向宽缓叠加褶皱,同时形成了本区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多组断裂裂隙构造,据有北西西-近东西向、北北东-近南北向、北西向、北东向等四组。
4.晚白垩世—第四纪造山期后调整阶段(96Ma以来)
晚白垩世(96Ma)开始,本区处于造山期后调整阶段,各个方向上均处于拉张状态,由前晚白垩世形成的各组断裂裂隙构造都普遍呈现张性特征,并进一步发展和加强,随着北部公路断裂带与两郧断裂的拉张裂陷,形成上白垩统寺沟组和古近纪的红色砂砾岩沉积盆地。武当地区开始间歇性抬升,在晚白垩世-新近纪(96Ma—2.6Ma)期间形成了六级古夷平面;自第四纪(2.6Ma以来),本区地壳抬升和河流下切作用十分强烈,汉江武当山段形成四级河流冲积阶地,总高差约为65m,代表本区第四纪以来地壳的四次间歇性抬升和河流下切作用。是武当山近代地貌形成的最重要阶段。
武当要闻资料 | 武当旅游新闻资料 | 旅游行业新闻资料 | 道教新闻资料 | 武术新闻资料 | 科教资讯 | 武当名师 | 武当名医 | 武当名医 | 武当方圆 | 武当财经
武当新闻 武当山旅游新闻 武当山综合新闻 武当武术新闻 武当道教新闻 武当山新闻热点 武当山图片新闻 武当山视频新闻 武当在线 武当36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鄂ICP备12002282号
主办:武当山特区宣传部
电话:0719-5661096 0719-5663345 传真:0719-5664486 E-mail:[email protected]